如何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神情?
不断有考生问道,如何抓住那转瞬即逝的人物神情并加以表现?怎样画出生动而富有特点的形象,如何把握个性特征和神情?
要表达好人物的面部表情、情绪、神态应该从两个区域进行观察理解下功夫。人物面部表情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
第一个表情区是眉眼之间,包括皱眉肌肉、眉毛、眼睑和眼轮匝肌等。比如:眼部的环状眼轮匝肌,其收缩时能上提颊部和下拉额部的皮肤使眼睑闭合,同时还在眼周围皮肤上产生放射状的鱼尾皱纹。闭眼、思考等表情都会影响到眼轮匝肌。
第二个表情区域是在口鼻之间、包括鼻唇沟、嘴唇、口轮匝肌和鼻肌等,比如:环形的口轮匝肌可以实现很多动作。口轮匝肌:也称口括约肌,位于口裂上下唇周围。北服美术培训中心老师讲到口轮匝肌可以看成是环形的肌肉,口轮匝肌内圈在收缩时,能紧闭口裂呈抿嘴的表情,外圈收缩,并在颏肌的作用下产生撅嘴的表情。
从这些方面观察对象就能更好的展现人物表情神情自然等这也是人物神态的生动表现的要点。
1、打坐
在作画最开始的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是心态的训练,这个训练很像和尚打坐。你必须沉浸到你眼前要画的事物当中,可能几秒钟就够了。
2、临大师
我的教学没有别的法宝,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学大师。对大师的临摹,可以先对临,还有一种办法,叫“译临”,就是把线的素描临成明暗,或者把明暗的素描勾成线,这就像是一种翻译。
3、线描训练
针对明暗虚实手段容易出骗人效果的问题,避免明暗虚实成为低能者自欺欺人的“遁形术”,一段时间应当有意地画线描。
4、体验触摸的游戏
这是一个触摸的游戏。我以前经常捡一些小骨头,然后发给学生,也可以学生自己准备这些东西。装在一个纸口袋儿里头,互相不知道是什么,交换纸口袋儿。然后把手伸到里面去摸,你的左手在摸,右手在纸上画,因为看不见,你只能假想视点、用手“观察”。
5、从小画到大画
画巴掌大的小画便于把握整体,这个训练是针对外形特征和整体感的。以前我在学生时代,画满了几个能装在兜里的小速写本,画的人太小,使得你只能看到整体,整体感的训练是靠画小人实现的。
误区1:画画一定要画得像
最典型的表现是,家长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主要标准。文老师说:“不一定要画得像,才算是画得好!”
“其实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见解,而不是以大人所熟知的现实事物的色彩、形体去约束他们的思维。”文文老师表示。
误区2:过分强调绘画技巧
另一个误区在于,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绘画的技能技巧。比如说,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画得不圆、不方、不正而担忧。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手腕等肌体的发育尚不完善,所以他们通过小手画出的图案,自然是不协调不流畅的,内容和色彩也是‘非同寻常’的。”文文老师曾多次辅导学生参与美术考级和各项美术比赛,在她看来,过度强调绘画技巧的作品不一定讨喜。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也容易导致孩子逐渐对绘画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
误区3:把家长意志强加给孩子
“部分家长在孩子绘画时,习惯于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孩子的思维。家长看到孩子把小草涂成黄色或红色,就硬要孩子改成绿色。”文文老师在谈到第三个误区时表示,孩子学画画不应只学画“看”到的,更应该学画“想”到的。我们不应过早地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孩子的作品,而应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和他们一起欣赏、一同分析。
发展观察力和创造力
绘画是一项能够充分发展孩子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实践活动,海都超级兴趣班在暑期为爱画画的小朋友们开设了别具一格的特色美术类课程,充分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小班授课,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重视。